欧亿总代理_工程机械巨头三一深层逻辑
后台有读者留言让讲一讲三一。
也不知道是想了解三一的历史,还是三一的文化。正好最近重温了“月色沾衣”的中美竞争系列文章,摘录整理了一些关于三一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灵魂拷问:三一为什么总给其它企业带来麻烦
机械财经:将三一放在卡特彼勒,约翰迪尔,利勃海尔,小松等一串的工程机械大佬中,三一显得那么年轻。
即使放在国内,相对昔日工程机械四小虎“柳夏成宜”,相对我国挖掘机鼻祖抚挖,长挖,上海建筑机械厂等,三一都算是一个晚辈了。
但是,就是这么个后起之秀,却成为了搅局者,每进入一个行业都将引起不小的波澜。
泵车,挖掘机,风电,起重机都被三一改写了市场规则,每每入局,都给传统龙头带来不少麻烦。
不仅是国内企业,对外资企业也是这样。也就在20年前的2000年左右,我国市场上清一色的外资品牌挖掘机,而那时三一刚做出自己的挖掘机样机,可是仅仅过了十年,到了2010年,三一就将卡特彼勒挤下了市场第一的宝座,从此三一在国内挖掘机市场销量第一的座位上待了13年。
也许,就是因为三一的搅局者身份,让三一饱受争议,百度贴吧,知乎上对三一评论也多出现一些激烈和负面的言语。
那么,三一为什么能成为搅局者,为什么总给其它企业制造麻烦?
月色沾衣:不仅我们自己在思考,老外也在思考。多年前,我到北京卡特彼勒大厦出差,当时,老外从新加坡过来一起开个会。休息期间,我和老外在略带点雾气的北京街头散步,他一直追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三一的挖机能卖那么便宜?给我们在印度尼西亚与泰国的销售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当时,我信口跟他胡吹,当时我哪知道这种事情啊!我也是新入行的小白好不好!因为是信口胡说八道,所以破绽百出,比如我说因为出口退税政策,其实出口退税是各国的通行做法,说因为产品配置低,其实当时三一出口的产品为了打品牌,配置一点不低。
所以,最后鬼佬也看出来大概我在胡说八道,只能无奈地回去转换到Tea Break的话题。
▌三一效率
月色沾衣:这件事情我一直印象非常清晰,如果说要问我现在有什么答案的话,答案就是投资巨大,始终在导入最先进技术加成的生产线,规模超大的中国供应链体系迅速降低了每个零部件的成本、高度成熟自律勤奋又很便宜的产业工人。正是这些核心因素,造就了三一重工产品强大的性价比优势。
但是,这些条件,它的竞争对手同样也拥有,为什么三一重工如此成功?
利用时间差与空间差,内拼效率,迅速实现规模优势。
正是在效率这一点上,这家公司把效率和执行力推向了极致,所谓“追求卓越,疾慢如仇”。
一方面,这家公司利用制度和重奖重罚的激励机制,把效率推到了极致。
另一方面:这家企业掌门人的魄力与眼光实属行业顶尖人物,在行业低谷期敢于逆势扩张,迅速兑现了规模优势。在行业转向景气周期之时,必然收获巨大的成功。
机械财经:三一的效率快是出了名的,和很多三一的朋友聊过天,一个产品从方案论证到做出样机三、四个月的时间是很正常的,领导一月份说,我要做一台电动挖掘机,然后,四月份挖掘机就能开出车间。再过几个月就能上市销售。这放在卡特彼勒或小松公司是不可能的,三个月时间连PPT都没有写完。
放在当下来说,就一个字“卷”,两个字太TMD卷。
机械财经很认同月色沾衣总结的上面那两个方面,简单说就两点,领导胆子大,员工的钱也给到位了。
月色沾衣:这里重点讲讲效率的事情,效率是用制度与重奖重罚的激励机制来保证的。关于这点,知乎上搜索这家公司,能看到大量的比较激烈的言辞。
极致追求效率会产生很多副作用,这里只讨论为什么效率如此之高。
▌三一的制度和等级文化
月色沾衣:用制度保证效率,所谓的三一制度指的是公司内部的Hierarchy。就是等级制度。
这一点上卡特与三一截然不同。虽然这些年来,随着国内高管的逐渐接手,一些文化会有一些变化。但总体而言,卡特是一个讲究平等,大家分属不同的Team,分工合作的企业文化,相互之间完全可以直呼其名(取个英文名的好处就出来了)。本质上就是大家都是平等的,你和卡特总裁也是平等的,大家只是职位不同,工作不同,责任不同。
而三一,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说薪酬、用餐、办公室、福利、着装、用车诸多方面,级别不一样,待遇就完全不一样。
机械财经:最直接的用餐,普通员工和稍微有级别的员工,用餐都不在一层楼上。再小的职位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同。
月色沾衣:引用知乎网友的评论:非常严重的等级观念、对级别低员工各种歧视性的“制度”。那对级别高的同事能不能直呼其名呢?想什么呢,一般而言熟悉的话可称呼xx总,不熟悉的话可以笼统称呼为“领导”。
看起来平平无奇对吧,再给你一个限定条件:领导服从文化,即“领导永远是对的”。这里引述知乎网友Gavin文章中的一段话:领导的要求是命令,必须服从。并且不会得到太多人文关怀,毕竟他的领导也没给他。
这就是传承下来的企业服从文化。那么公司为何会形成“领导利益”为大的氛围呢?
第一,源于高层制定的市场指标高,开发周期短,考核严格。
第二,基于“狼性文化”的高薪,升一级,薪资提升很多,所以领导的动力远高于普通员工。
所以这个链条转动起来,层层传导,管理层的一句话就会层层施压,一层层执行下来,最终就形成了排山倒海般的效果。(为什么要特意解释一下这件事情,因为曾经有一位投资机构研究员问过我,问:为什么他去知乎等平台搜,能看到很多员工对这家企业的各种抱怨与吐槽?其实,逻辑很简单,这个限定条件本身是反常识反逻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叛逆期,与父母都会有观点的冲突与对立,为什么?因为孩子认为父母不一定是对的啊!那为什么领导一定是对的?为五斗米而折腰呗,那就必然有一部分人不情愿。
▌一切都是为了效率
月色沾衣:这套法子的核心目的是什么?
执行力,怎么保证执行力?保证每个人都心甘情愿在这套体系下竭尽全力,效率怎么跑起来,核心在于“重赏重罚”。
这就是跑出不同的地方,这家企业真的能给出业内第一档的高工资,跳个槽过去,翻个2倍,3倍实属正常,如果算上各种股权激励、奖金、绩效之类,在做得很好的情况下,这个差距就会拉得非常大。
重赏重罚这件事情说起来很简单,实际上非常非常难。想想史记里面,韩信怎么回答刘邦的。刘邦问韩信,我比之项王(项羽)如何,韩信回答刘邦说,对比项羽,您就是个垃圾。刘邦大笑问,那为什么最后是项羽敲GG呢?韩信就说了,项王为人,看到士兵受了伤,哭地稀里哗啦,等到仗打赢了分官封爵的时候,手上的官印磨圆了都不舍得盖下去,这就叫“妇人之仁”。哪像您老人家,平时流里流气,用人之际,金钱女人官位,在所不惜,出手大方,自然人心归附。
乐于分享,激励机制到位这件事情本身就有点反人性,所以实际操作中碰到这种老板,其实并很不容易。
▌用提高效率加快迭代,进而抢占市场
月色沾衣:正是这种超高效率,结合规模超大的中国供应链体系迅速降低了每个零部件的成本、高度成熟自律勤奋又很便宜的产业工人,再加上即便是在低谷期都敢于大手笔投资自动化、信息化工厂生产,把生产节奏和规模进一步拉起来。
最终,形成了三一重工产品对比卡特彼勒强大的性价比优势,在这种优势下,三一重工不仅在国内市场超越卡特彼勒,在东南亚、拉美市场上也给卡特带来巨大的压力,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三一挖掘机应该已经是市场占有率第一。
为什么我单独把这件事情拿出来讲呢?因为其它的一些成功要素,比如重视产品研发、快速迭代升级、重视服务和服务网络的建立、迅速投放规模以降低生产成本、注重模块化设计以及共性技术的开发以共用技术的方式降低成本,这些反而很好学。
但是产品快速升级迭代,这个做法其他厂家就很难学了。
卡特彼勒的管理层其实非常难以理解,比如说三一重机曾经的产品从1代到9代好像只用了3年。
卡特的挖掘机产品从B到C,从C到D,要经过大量的产品导入与需求验证、反复测试的过程,流程极长。核心原因在于,万一哪个地方有瑕疵,损失就极大,所以一定要产品高度成熟之后推向市场。
机械财经:这个理念可能是三一和卡特彼勒最大的不同。卡特认为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将所有问题在投放市场之前验证出来并解决掉,这样才能避免损失。三一虽然也认同这个理念,但是实际上它不这么做,三一认为抢占市场是第一位,管我产品好不好,先拴住客户。它是让市场去验证设计,边改边卖。
月色沾衣:所以卡特这套法子在中国市场吃了瘪,所以现在去看中联、徐工、临工的产品,同样的,无论是挖机、吊车还是高空平台,产品迭代速度都是非常快的,为什么?事实证明这招有效嘛。
什么不好学,反而是这套高效的体系很难学,也就是三一高管曾说的,三一的核心不是厂房和设备,而是三一的文化。
当然,这个体系有没有漏洞呢?当然有,就是这种Top-Down的高效执行结构,很怕决策出错。决策对了当然效率超高,决策错了配合上奇高的执行力,简直就是灾难。
恰好这一点,在这个行业,得到了规避。主观上,这家企业的管理者本人就是一流企业家,在一个行业摸爬滚打几十年,其眼力与见识都是业内顶尖人物,出错的可能性本来就极低。
更重要的是,客观上,工程机械行业,是一个技术上很早就发展到极致的行业,绝大部分的液压件与液压技术,是力士乐上个世纪70年代就成熟的产品。绝大部分的技术路线,都经历了充分的试错。这点与迭代迅速,需求变更频繁,未来探索空间具备极大不确定性的消费电子行业迥然而异。
机械财经:再加上三一在组建新项目时,会首先把竞争对手的人挖过来,迅速建立一支经验丰富的设计,生产,销售队伍。
月色沾衣:换句话说,只需要有改善创新、不需要革命性的创新,根本不需要去面对未知的不可能。
也就是梁总所说的“固定靶”理论,要去打固定靶,不要打移动靶。
▌狼性的销售策略
月色沾衣:这是技术路径,再说商业路径,其实也是高度固定的。小松当年怎么在北美市场大杀四方,把卡特彼勒和一众北美工程机械企业逼到破产的边缘?很简单嘛,变态的追求质量,用低一档的价格提供同样质量的产品,当然为什么价格有优势?这里带了一点魔法伤害,日本政府70-80年代认为压低了日元的汇率。
所以其实连商业路径都是在打固定靶。当事情变为打“固定靶”的时候,效率就变成了决定性的成败因素。
Practise make Perfect!
机械财经:三一的销售非常灵活,也非常狠。他们新品推市场时,可以说什么策略都可以用,只要能提高市场占有率。免费试用,打折这些都是常见策略,再加上和成熟产品的捆绑销售,很容易就能在短时间里创造非常高的市场占有率。
月色沾衣: 三一的销售员积年累月奔波在外。后台人员加班到两点,困了在办公室搭个简易床睡一觉,早上起来洗手间洗把脸继续干。
再讲个故事,当年三一有一个客户要买竞品的设备,三一的大区经理大清早在客户场地守着,进办公室后拿着客户办公桌上的烟灰缸往自己脑袋上猛的一砸,鲜血直流。这哥们说,今天你要是和他家签合同,就从我尸体上迈过去。客户一听,吓坏了,兄弟一场,有话好好说。
只要你足够努力,练得足够多,就一定行。在这种高效面前,日韩系的斗山、现代、小松、神钢、住友纷纷败下阵来。
机械财经:所以,日韩系挖掘机企业怎么也没有想明白,一个不会做挖机的企业,只用了十年时间就做到了中国市场的老大,可能小松还没搞清楚三一的技术路线,结果就被赶下了神坛,韩系斗山和现代更是如此,还没来得及在媒体上吐槽三一的产品,结果自己的市场份额就被吃掉了。
月色沾衣:还能有和三一坐到一起战斗的,只有工程机械行业真正的王者——卡特彼勒。卡特彼勒采用的方法也非常的简单:彻底融入中国市场,针对中国市场去做产品的改进;全面梳理自己的供应链体系,大面积地使用国产化配件,全面控制自己的产品成本,最后通过生产成本的大幅降低来降低售价,进而降低了采购门槛。
最后,卡特彼勒中国工厂出产的GX,GC系列,虽然在国内市场其实不怎么能打,但是在海外市场,在品牌效应和性价比的双重加持下,确实卖得很不错。只是,这种措施只能保住目前的竞争格局,不能保证在竞争中获胜。要在竞争中获胜,黄色巨人还需要想出别的高招。
机械财经:说实话,三一距离黄色巨人卡特彼勒还有很大的差距,差距不仅仅体现在销售额,市值,还体现在产品基因,科技创新以及战略规划上。三一其实一直将卡特彼勒作为模仿的对象,但是三一不能像小松那样只满足于跟在巨人身后走,也要有自己的梦想,要有成为巨人的梦想和胆识。
▌三一的万亿梦
月色沾衣:三一提出了自己的第三次创业目标:三一集团要达到万亿市值,具体目标包括:
3000亿销售额、30000名工程师、3000名工人;
工程机械、港口机械、煤机矿车成为世界第一;
风能装备、新能源商用车、石油装备、电池装备、氢能装备、光伏装备成为中国第一;
工业互联网、动力电池、光伏产业、建筑工业化、环保装备、投资协同实现破局。
这个目标其实可以换一个方向详细拆解一下:对于三一这类重资产制造型企业,市值构成有两个方向,净利润与估值体系。如果按照常规依靠规模效应卷成本的思路出发,那么基于三一是带有成长性的周期股,按照10年平均净利润,能给到15倍PE。考虑到未来三一重工每年大致能实现100亿净利,给到1500亿市值非常合理。
而如果按照另外一种方式发展:科技成长属性的制造业,那么净利润的绝对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净利润率,极高的净利润率配上广阔的成长空间,那么可以给到50倍PE,那兑现200亿净利就能实现万亿市值梦。
机械财经:也就说,三一要想真正成为一家万亿级的企业,只去卖现有的水平的设备是万万不行的,就算再狼性化,就算吃掉几个大厂也无法实现万亿级市值。就拿另一个巨头徐工来说,市值也只有800亿。
三一就算吃掉10个徐工也只有8000多亿的市值,工程机械市场有那么大么?就算有,三一的牙口也没那么强。所以万一市值,只能跳出当前的能力圈。
月色沾衣:那就是第二种方式,这种也有成功的案例,比如锂电行业霸主宁德时代、全球汽车行业市值龙头特斯拉、亚洲市值最大企业台积电。
机械财经:我也有文章讲过宁德时代,净利润300亿的公司,市值上万亿了。我在这里要多说一句,虽然现在宁德时代如日中天,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上的增长,它一定会走下滑路线,除非能顺利转型,去开辟新的应用领域,比如储能。
月色沾衣:这类企业市值巨大的核心在于,企业必须展现出极强的科技股属性,追求用革命性、创造性的方式解决未来的问题,并且,这种解决方案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
对于三一这样一家已经在制造业常规阶段臻于极致的企业,要实现万亿市值的目标,只有第二条路径才是可行的方式。转型为一家科技型企业,让市场转变看法,最终实现第三次创业目标。所以,对于现阶段的三一,利润率远远比多卖几十亿设备来得重要,至少在这种阶段,这家企业根本没有降价的意愿,本质上这也违背的企业的发展策略。
▌万亿市值梦的实现路径
月色沾衣:这家企业,不管未来能否成就制造业企业万亿市值伟业,至少在这个阶段,都要看到,对于现阶段问题和未来趋势的判断非常准确。
工程机械行业,以占比最高的挖掘机为例,是70年代技术开始成熟,90年代达到高度成熟阶段的产品。这个产品不能说不好,但是已经完全不能解决现阶段建筑业的问题。
中国未来面临和当前欧美一模一样的问题,我们总说基建狂魔,可是,基建狂魔的背后就是一大堆工程师提桶跑路,等到没人干工地的时候,设备要卖出去就不是多2万块钱少两万块钱的问题,而是人都没了,还要什么设备?
而优秀的企业,要解决的就是未来的问题。在如此严峻的建筑业未来面前,需要的根本不是规模效应下的低成本优势,需要的是革命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的是极致的创意和科技。
我曾经看过微软与Trimble(全球施工技术龙头企业)合作的概念视频,未来的建筑业,建筑师只需要在房间内用虚拟方式调整施工图,户外施工机器人自动跑线测量,最后机器人用3D打印方式盖房子。
这才是未来,这才是科技,革命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卡特彼勒和小松的真正敌人来自于Google和Microsoft这种科技企业,而不是遥远的东方。而如果行业内企业能够早人一步,将自己从制造型企业转换为科技型企业,解决如此严峻而重大的建筑业问题。
我觉得:市值万亿只是起点。从这个角度看,三一实现万亿市值其实具备客观条件——去解决关于未来的严峻问题。
不仅仅是三一,我觉得国内有雄心的科技型企业也要看到这一片广阔的市场,共同参与到开创下一个时代的工程机械行业的洪流中来。毕竟,只有科技,才能实现Elon Musk的跨星球物种之梦,只有科技,才能缔造台积电的辉煌,也唯有科技,才能帮助三一实现万亿市值梦想。
对于这家企业,千亿市值,依靠的是品质改变世界,万亿市值,要依靠的是科技改变世界。
▌总结
以上文章都是摘自月色沾衣,比较干,比较深,算是已经把三一的深层逻辑说地一清二楚了。
城外人看三一,不要只看到它快速占领市场的能力,不要只看到他重赏重罚的等级制度,要去了解下它的经营逻辑,是竞争对手的去学他也罢,去避其锋芒也罢也都有规律可循。是合作的伙伴的,了解了这套逻辑后合作起来就更顺手了。
城内的人看三一,也不要只去抱怨他的卷,不要去抱怨他不人性化,这是三一独有的运营模式,他就是这样,不会因为抱怨而改变,至少未来十年内不会变,城内人能做就是闷头赚钱就行了,不爽了走人,爽了继续赚钱,毕竟这个行业里你再也找不到另一家能给你这么高工资的企业了。
诚然,三一距离黄色巨人还有很大差距,要想实现它的万亿市值梦想他还要再找找出路,但是他是有梦想的。
(责任编辑:休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