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亿娱乐分红_杨华勇院士:推动中国重大技术装备行业快速发展
“我们需要原创的技术,更多的基础研究,更大的投入,来支撑原创技术产生在中国。要把技术转化做好,让它变成商品。”
近日,杨华勇在接受人民网两会特别节目“两会云客厅”专访时,围绕数字中国、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地下空间开发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探讨。
杨华勇是流体传动与控制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院长,流体动力基础件与机电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于近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8年在英国完成博士学业后,杨华勇选择回到浙大产业报国。他常年扎根企业厂房、施工现场,带领团队与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潜心攻关;带领团队在“973”计划支持下,开展了两轮十年以上的基础研究,成功研制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盾构样机,打破国外垄断,使我国进入盾构技术先进国家行列。
在往年两会上,杨华勇曾多次关注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治理等话题。
01 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杨华勇介绍,我国重大技术装备无论是技术攻关还是产业发展,都取得了很多突破。要继续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加快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发展,一是顶层设计做好统筹;二是联合各方力量进行技术攻关,在关键基础件上补短板;三是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来支撑中国重大技术装备行业的快速发展。
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可以概括为“政产学研用金媒”。首先政府引导和支持时既要支撑“0到1”的突破,也要关心“1到10”“10到100”;其次,产学研用需要长期稳定的合作,聚焦一个领域、一个关键技术,让技术从想法到概念创新设计,最终到现场应用;另外,杨华勇希望金融力量在中试阶段介入进来,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死亡谷”的问题;此外还有媒体的宣传,最终让科技成果服务于消费者、服务于社会。
谈到数字化转型,杨华勇表示,工业产品从研发设计、生产应用、售后服务到再制造的全生命周期,都要实现数字化。他建议,要创造自主品牌的中国工业设计软件;要用更多的基础研究、更大的投入来支撑原创技术产生在中国;要把技术转化做好,让它变成商品。
02 数字中国与工程机械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提出 ,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在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过程当中,杨华勇认为,在工业领域就是要把数字化与工业相结合,工业产品从研发设计、生产、应用到售后服务,以及再制造全生命周期,都要实现数字化。
在工程机械领域,数字化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优势产业之一,工程机械行业正全面拥抱数字化、快速提升智能化。
2022年,中联重科加速生产制造智能化升级换代,智能园区、智能工厂、智能产线建设相继落地。公司正大力而快速地推进产业智能制造和全业务数字化转型,带动企业制造能力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全力推动产业生态、形态、业态深刻变革,进入全面创新、全面升级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自2018年以来,三一重工上下以“要么翻身,要么翻船”的决心来推动数字化转型。从2020年开始组织全员学习机器人操作技能,到2022年组织数据架构方面的学习,三一此举的初衷是坚持推进“数智化、电动化、国际化”战略落地。
徐工从战略整体出发布局数字化转型,从信息化基础建设、两化深度融合、数字化提升到智能化升级,不断强化数据要素价值,实现数字技术、工艺技术、制造技术的融合创新,持续引领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链同盟军协调发展。
数字化、智能化也是全行业的选择。2022年,山河智能的《智慧矿山管控系统研究与开发》和《工程机械AGV的研究与应用》分别入选2022年湖南省“数字新基建”名单的“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两大方向标志性项目;柳工挖掘机智慧工厂打造应用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地区数字化标杆工厂,实现生产线和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以及智慧管理……
“数字化是穿越周期的法宝之一。”据业内专家介绍,工程机械是典型的离散制造,行业繁荣期需要大量人员,低迷期往往需要控制人员数量,这就导致制造成本高,市场响应速度慢。数字化转型能为工程机械企业大幅压缩人员、生产、物流成本,平滑行业周期。
03 提升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水平
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是世界级的难题,那么目前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又该如何用好物联网、大数据、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地下空间的数字化发展呢?
杨华勇院士指出,我国城市化进入中后期,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空间非常拥挤。因此,这方面需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统筹社会各界、政府各部门,共同做好中国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杨华勇曾建议,加大科研投入,推进地下空间新技术开发和应用,加快地下空间的开发进度。确保地下空间开发资金来源稳定,避免工期延误和施工质量不合格的情况出现。
在对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方面,杨华勇在技术创新上也做了很多突出贡献,比如为盾构装上“中国心”,我国首台盾构装备就是由杨华勇及其产学研团队合作研发。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完全依赖于国外二手盾构或是高价进口新盾构,这成为当时困扰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难题。作为流动传体与控制领域专家,杨华勇带领团队常年到访企业厂房、施工现场,经过10多年关键技术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国产盾构装备成为世界名牌产品,打破了“洋盾构”从技术到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自主设计制造盾构的大规模应用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今,我国已经实现直径16米及以下盾构机的自主设计和量产,形成郑州、长沙、常熟等多个盾构产业化基地。国产盾构不仅在掘进速度和性能上表现优异,占据国内新增市场份额的95%以上,而且走出国门,名扬四海。中国已然进入了盾构装备设计制造发达国家行列,引领未来发展!
(责任编辑:休鱼)